我们在求职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类问题:你做过最有挑战的事情是什么?考核人员或许是想通过这类问题更加直接地窥探你的能力上限,或者了解你的某些优势和特殊之处,另一方面更加抽象一点,这个问题意味着一个刻度或者标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你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匹配程度。

而现在我们借鉴这个问题,尝试构建一把自己的“难度标尺”,如何做呢?想一想,将自己已经做过的或者正在做过的那些对自己有挑战的事情一件件罗列下来。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罗列的这些事情必须足够清晰,具体,怎么衡量呢?就是你一想到它,就大致能明白这件事情对于自己的挑战点在哪里。

举个例子,比如你罗列的事情应该类似于“坚持30天每天写作30min",而不是”写一本书“,或者类似于”长跑10km",而不是“创业”。

重点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够清晰地还原我们应对挑战的心态,而后者更多的意味着种种复杂多变的挑战,难以聚焦,不够具体。

如何构建标尺?

可参考我的构建,如下图:

img

两个部分:

怎么用?

  1. 让新的挑战的难度更加具体 每次当遇到新的挑战的时候,先将这个挑战在难度标尺的各个维度中打个分,类似于上面图中展示的,这样自己会更加清楚这个新的挑战对于自己的难度到底提现在哪些地方,不至于内心只是抱着一个模糊的态度--”这很难“,然后感到手足无措,或者直接逃避。 毕竟有时候,我们不是真的没能力应对这个挑战,更多的是自己甚至不明白它难在什么地方。当弄清楚这个之后,相当于在”难度标尺“中给了它一个标记。下一步你自然会问出更加具体的问题,比如”要应对这个挑战,我在...方面有...问题,该如何提升或改进一下?“,这对比最开始的”我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肯定是决然不同的。「问出那个正确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2. 借助之前的挑战心态援助当下 当我们完成新挑战的标记时,也就是一个难度的拆分,我们会在”难度标尺“中清晰地发现那个跟新挑战在某个难度维度上最相近的已完成挑战。 这样不仅能够为自己增添一份信心,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态挪用,让我们从旧的挑战中积累的能量援助我们现在的自己。 比如上面的”跑步21.16km“对于”1个星期每天6点起床“就是一种意志力支撑。因为我跑过,所以我清晰地知道那些疼痛的细节,对于如何在痛苦挣扎中凭借意志力撑下去有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换了个挑战只是换了一种考验方式罢了。
  3. 刻意训练自己的薄弱环节 在难度标尺中也能很清晰的能察觉自己在某些维度的薄弱,比如上面所示中”风险容纳“维度的空白,以及”不确定性“接纳维度的极值只有3,这些都在表明我自己在这几个维度的准备并不足,我需要刻意去尝试一些新的挑战来作为一种训练,增强这个维度的厚度。毕竟如果当真正关乎重大的挑战来临时确发现自己的能力空缺和不足时,的确很令人遗憾。
  4. 发现适合自己挑战 依据已有的难度标尺,为自己设定或者寻觅合适的挑战,比如现在对我来说,”完成一场马拉松“就算一个合适的挑战,而’合适‘的前提就是有基础,有预估。

结语

“难度标尺”中各个挑战的难度维度背后是我们对于自身发展的期待,我们希望自己在这些方面受到挑战并能够有突破,做成那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成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 而纵向的挑战和横向的难度维度分别代表着”事“和”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能做成什么样的事,同时做了什么事也决定了成为什么样的人。